搜索
收藏
安徽阜阳市社科联:走好新时代社科循足迹之路
时间:2025-08-20 来源:安徽学习平台 作者:曹紫薇
八月的淮河之畔,绿意盎然,一群佩戴红领巾、团徽与党员徽章的身影,在社科专家带领下凝望淮河奔流。8月18日下午,安徽省阜阳市社科联联合中共阜南县委宣传部策划了“信仰的力量代代传——走好新时代社科循足迹之路”活动。阜阳大中小学生代表与阜阳社科专家沿着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考察阜阳的足迹,通过理论解读、非遗展示、故事宣讲等方式,让红色基因在行走中传承,让信仰力量在互动中传递。
循足迹:从纪念馆到庄台的“沉浸课堂”
当天下午3点,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内气氛庄重,活动首站在此开启。阜阳师范大学皖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阜阳社科名家宣讲团成员杨新宇为青少年们深入解读“王家坝精神”:“这座纪念馆里的每一张照片、每一件实物,都在诉说‘舍小家为大家’的担当。”身旁,佩戴红领巾的阜南县第六初级中学学生韩淑蕾听得格外认真,她攥着笔记本,把“王家坝精神”五个字反复描红:“杨教授说,这精神就像闸口的基石,守护着淮河两岸,回去后我要把它讲给班里的同学听?!痹怕砦脖璧母纺舷赜袢⊙а忤髂浴兑墓适?,水知道》为题,讲述了一段浸着淮河浪花的往事。“爷爷说,有些水软得能托船,也硬得能冲毁堤坝,更能见证担当?!蔽忤髂乓陆牵险娴哪Q谩吧嵝〖椅蠹摇钡耐跫野泳癖涞每纱タ筛?。
王家坝抗洪纪念馆二楼柳编展厅里,歌声与故事让历史鲜活起来。安徽省民间歌曲研究会理事、阜阳市社科艺术宣讲团成员李婧带来的歌曲《淮河杞柳》刚柔并济,悠扬的旋律里,仿佛重现了淮河儿女在洪水中种柳求生、以柳兴业的故事。“杞柳能在滩涂扎根,我们也能在困境中成长?!备纺舷氐谖宄跫吨醒а菀浴督庸拿鞯幕鹁嬲樟粱奈幕肺庋萁玻赡廴醇岫ǖ纳?,让在场者动容。
融古今:非遗唱响新时代的故事
阜南红亮箱包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旁,一场特殊的“车间演出”拉开帷幕。国家一级演员、阜阳市社科艺术宣讲团成员马步峰与弟子“小梅花”金奖得主李梓嫣,联袂演绎嗨子戏《王家坝儿女》,再现了蓄洪区群众灾后重建、发展产业的奋斗历程,引得掌声阵阵?!霸捶且挪恢皇抢系髯?,还能唱出新时代的故事!”阜南县第一初级中学学生苗鑫随后以《星火映古韵 文明传千秋》为题演讲,“马老师说,戏文里的精气神,就是咱要传下去的星火?!彼幕叭梅迪绱笱泄ù笱У哪羧逝I钣懈写?,他举着手机录制视频,“非遗不只是技艺,它把‘自强’二字刻进了我们的骨子里!”
前往西田坡庄台的路上,阜南县委党校实践课老师的“移动课堂”开讲了。结合着窗外连片的芡实种植基地,党校王军老师为大家详解“因地制宜”的生态智慧:“从‘因水而困’到‘因水而兴’,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新思想的实践答卷!”
代代传:青春之声接续信仰火炬
西田坡庄台的亭子里,一场“母女宣讲”打动人心。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阜阳市社科理论宣讲团成员胡晓岚与女儿朱笑莹并肩而立,以微宣讲《十里芡实淮河香》讲述阜南如何把蓄洪区变成产业园?!白钍峭畋卑嗽孪?,伞叶团团遍芳塘。”8岁的朱笑莹以童声吟诵开场,身旁的小学生们跟着念起来,清脆的声音飘向远方。
活动尾声,三代学子共话心声。吉林大学学生孙笑笑眼眶微红:“小时候老听奶奶说‘蓄洪苦’,如今回来看到家乡的变化,才懂得总书记‘因水而治、因水而兴’的深意。2026年暑假,我要带同学回来看看,把家乡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p>
“这是一次社科普及与红色教育的创新融合?!备费羰猩缈屏涸鹑怂担巴ü乙?、非遗展演、青年对话三维联动,让社科普及成为思政教育的‘活水源泉’,社科理论因实践而生动,信仰力量因代际传承而永恒?!钡焙炝旖?、团徽、党员徽章在淮河岸边交相辉映,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的种子,已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悄然生长。
责任编辑:马 静
执行编辑:吴诚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