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整改中

搜索 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理论研究 > 研究成果

听见民声,造福民生

时间:2025-07-08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李芷

中办、国办上月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直指横亘于千家万户前的“玻璃门”——聚焦群众最关切、最普遍的急难愁盼,以精准之力破障前行。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当前,民生诉求已从“有没有”的基础保障,跃升为“好不好”“均不均”的品质追求。

“急”在何处?孩子入学因“居住证差几天”或“学位爆满”被拒的焦灼;收入减少,房贷车贷的压力陡增;普通家庭因病致困……这些“燃眉之急”,拷问着公共服务的响应速度和兜底帮扶。

“难”在何方?灵活就业者、新业态从业者部分保障缺失;青年群体陷入“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困局;乡村百姓期盼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下沉……这些“发展之难”,呼唤着机会均等的大门开得更宽、资源优化的活水流得更远。

“愁”为何事?独生子女上有老下有小,“夹心”重担如何安放;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难、停车难,困扰日常;“办事跑断腿、证明反复开”消耗精力……这些“心头之愁”,关乎生活质量与社会信任。

“盼”从何来?盼病有良医、学有优教、劳有厚得、住有宜居、老有颐养、弱有众扶,这些期盼,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需求因时而进,供给须顺势而新。此次中办、国办印发的《意见》,可贵之处在于其精准亮?!?/p>

破除身份壁垒:“取消参?;Ъ拗啤?,穿梭街巷的外卖骑手、奔波于城市的建设者,终能在奋斗之地扎下保障之根;铺平求知之路:“千所县域高中改造提升”,更多乡村孩子的未来因优质教育而更加辽阔;托举人生两端:“两个80%”指标(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社区托育普惠执行率),让“朝阳”与“晚霞”同时被温柔守护……

更深层次看,《意见》的分量不止于改善个体生活。

传递执政温度。用情用力化解烦心事、揪心事,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让群众在问题解决的参与感、获得感中真切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怀,筑牢最深厚的民心之基。

夯实发展根基。瞄准痛点发力,为劳动者减负松绑,释放创新创造活力,构筑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促进公平正义。着力弥合城乡、区域、群体间差距,兜牢民生底线,保障基本权益,让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锤炼治理能力。在回应复杂多元诉求的实践中,倒逼服务更贴心、施策更精细、响应更高效,推动治理现代化。

从“听声”到“应声”,彰显态度;从“落地”到“生根”,考验能力。好政策要有好落实,离不开硬举措、实功夫、真担当。

用足。好的政策蕴藏“金矿银矿”,决不可“守着金山要饭吃”。既要吃透精髓、深挖潜力,确?;菝裉蹩罹贾贝镄枨笳?,应享尽享。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让群众有地方说话、说了不白说?;挂枇Ψ⒘?,统筹资源,吸引社会活水共注民生洼地,吃干榨尽政策红利。如尝试“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用活。各地情况不尽相同,简单依葫芦画瓢、上下一般粗,必然会“水土不服”。在政策框架内,鼓励各地调研把脉、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落实,如探索“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社区“微托育”点,及时总结可复制推广经验。探索预见式治理模式,未诉先办、不诉自办,超前主动回应痛点、难点和堵点,在矛盾未成形时先行介入,化于未萌。

用实。政策分量,终将民心称量。民生工程绝非“交钥匙仪式”——建好只是起点,管好用好、暖了民心才是真本事。摒弃“我觉得”误区,全程锚定“群众觉得”,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将满意度嵌入干部考核,让“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刻进政绩观。建管并重,钉实“谁运营、谁监管、谁兜底”责任,对落实不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挂牌督办、限期整改,彰显“新官必理旧账”担当。

听见民声,造福民生。当寻常日子里的安稳与暖意,浸润14亿多人民的心田,化作心头的“吾乡”,便是幸??善凇?/p>

(作者系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讲师团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明娥

 执行编辑:张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