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妹300联系电话-附近约一泡50元,51茶楼最新版本,500元快餐4小时不限次数

搜索 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理论研究 > 研究成果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

时间:2025-02-12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邵桑 方冰

一年之计在于春。新春伊始是谋篇布局的重要节点。

2025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经济总量在全国往前赶、经济增速在长三角往前赶、各省辖市经济总量在全国往前赶。

如何实现“三个往前赶”?蛇年春节假期后的首个工作日,安徽省委、省政府给出明确答案: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也彰显出“起跑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坚定态度。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最前沿和主战场,区域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3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在全国创新版图中占据重要一席之地。在科技创新这场竞速赛、耐力赛中,全省上下“领跑”意识愈发强烈。

安徽的自信来自何处?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积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等重大机遇,为全省迎头赶上、并跑领跑提供了“底气”。站在经济总量5万亿元的新台阶上,向“新”而行,以“质”致远,更要奋力跑起来,步履不停、不断迈进。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要把握大势,抓住机遇。

作为唯一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国家战略同时覆盖的省份,优越的区位条件让安徽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安徽还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布局地,拥有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一大批“国之重器”和各类“国字号”创新平台200多家。

安徽锚定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扛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重任。全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提质加速,正在由要素驱动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传统农业大省加快向新兴工业大省、制造强省转变,由内陆腹地加快向开放前沿转变,形成了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的生动局面。

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安徽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7位,但与沪苏浙粤相比还存在差距。发展落差往往是发展空间,必须积极抢抓战略叠加机遇,放大优势、补齐短板,把发展势能转化为跨越赶超的动能。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要发挥优势,主动作为。

聚焦从“0”到“1”的突破。“人造太阳”亿度千秒刷新世界纪录,“祖冲之三号”实现超导量子计算最强优越性,“天都”双星实现绕月编队飞行,九韶内核软件、超导质子回旋加速器等一批技术和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安徽抓住科技创新“牛鼻子”,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持续推动在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等领域催生更多原创性成果。

实现从“1”到“N”的跨越。安徽打通原始创新到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让“老树发新芽”;发展壮大新兴产业,让“树林变森林”;超前布局未来产业,让“小树变大树”;以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创新加速领跑,让创新这个“金字招牌”的含金量更高。

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的地方,一定拥有着肥沃的创新土壤、充沛的阳光雨露和丰盛的源头活水。厚植创新生态,需要握指成拳、形成合力。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夯实人才智力支撑,强化要素资源保障,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贯通,以创新“领先一步”带动发展“领跑一路”。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要冲出气势,敢闯敢试。

新质生产力,新在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产业形态,核心要义是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安徽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容不得任何“等一等”“靠一靠”。

各地各部门要坚持干字当头、创先争优,凝聚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合力。站位全局,树立领跑意识,谋划实施一批撬动性强、牵引性大的平台、载体和举措,以点带面打开工作新局面。打开脑洞,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创造性。改进作风,创优营商环境,及时有效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引导和助力各类经营主体更好参与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5年各项工作的序幕已经拉开,始终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劲头干下去,既要目标上“高人一筹”,激发“跳起来摘桃子”的斗志,也要动作上“快人一拍”,保持“跳”的状态,快马加鞭干,以安徽的“开门稳”和“开门红”为全国大局作贡献。

向“新”而行,一路春光正盛;以“质”致远,跑出安徽速度!

(作者系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讲师团研究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明娥

 执行编辑:高俊翔